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最近发布了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(草案),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、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防止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的活动,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,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儿童网瘾严重,家长焦虑不安。一些网络戒指学校利用这种心理,推出了殴打、电击、药物、体罚等戒瘾手法。据媒体报道,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“网络戒指中心”曾被无数家长视为“网络戒指圣地”。2009年,中心电击治疗等问题曝光后,卫生部紧急停止“电击治疗”。然而,临沂市“网络戒指中心”公布的数据显示,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来这里接受“治疗”。
虽然儿童沉迷于互联网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,但通过虐待、胁迫和其他非法手段强加干预不仅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结果,而且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侵犯甚至犯罪,这也是社会无法承受的负担。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(草案)明确了“戒除网络成瘾”的行为边界,强调相关行为构成违法行为的,追究法律责任。如果是这样,预计将规范许多在线学校的行为,以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。
当然,要预防网瘾,监督网戒行为,不能指望******条例就药。少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涉及到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。染上“网瘾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戒掉“网瘾”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面对网瘾戒除,首先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,认真履行监护责任,多陪伴、多沟通、多自律。如果父母整天沉浸在手机上,如何要求孩子不要沉迷于互联网?大多数时候,正是缺乏亲戚的疏离和沟通,不断地把孩子推向外界,寻找新的寄托。一旦发现孩子们深深地沉浸在互联网中,他们就会期待立竿见影。此外,教育、卫生、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。一方面,要从学校教育入手,积极引导学生兴趣,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,不要放任自流,不要为了省事或利益驱动,有意无意地把学生赶到网上。另一方面,要从技术层面完善网络游戏规则,使不合适的游戏或游戏功能远离未成年人。
当然,网瘾要戒掉,但要循序渐进,不断激活青少年对外界的关注,让他们在丰富充实的社会参与中实现转型。千万不要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,粗暴干预未成年人,甚至通过伤害身心获得所谓的“聪明”和“懂事”。如何引导孩子在不被风险吞噬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世界,是一个常见的新课题。